close

無意中想著,我喜歡住在什麼樣的城市呢?這個問題已經思考過許多次,
之前大部分的答案大概都是像台北這樣或更甚之的大都會,所取的是其
大都會的繁華(購物品牌、電影院散佈等)以及便利性;或許受到剛剛看
到退休移民潮的報導,覺得恬靜而略為與世隔絕的孤立感,或說是充分
享受空間、享受視野的自在感也是很重要的;於是乎兩者相權之下,結
果還是這個不至於過度擁擠(其實比較起來還是很擠),但也發展充足也
還稱得上是方便的城市,當然這是個很暫時的想法,畢竟對這個一直未
有充分的考量。

接著想的便是最近的選舉,爆炸的參選人數令人眼花撩亂;而僅憑幾句
片面之詞更是難以判斷他們到底對高雄有什麼樣的想法;加上對這個居
住地的問題一直也都不是很了解,頂多是片斷的訊息接收,由於了解不
夠,大概都會覺得很有道理;大抵上目前的方向主要是經濟這項吧,其
次的訴求是尊嚴!?我也不知要如何做到?而...這,有喪失過嗎?也許是
對這塊土地政治生態了解不夠,或者很多部分都了解不夠,所以不知該
如何做才是最好,縱然心中希望這個地方能夠更好,但也僅止於抽象的
期望。這讓我察覺到,縱然不喜歡跟政治有關的事情,但平時了解政治
才能得知怎麼選擇才是較好的;長期的觀察也比較不至於失於不理性的
、倉卒的判斷,更進一步的說這應該是每個市民的責任;而這個角度來
看我也懷疑大部分的選擇都是如何決策的,在我看來可能很多都是資訊
不足下的片面、印象性的選擇。

近來高雄的改變大概可以用脫胎換骨、耳目一新來形容;從小到大生長
在此的我,在之前也從來沒有過這樣子的感覺─她變了;這種美化的改
變讓我這個喜歡看美景的人賞心悅目、心情愉快;但我不知道對於在社
會中的人們有什麼感覺?或許有工作、讓高雄的就業環境更好,讓高雄
在台灣甚至世界的天平上更有競爭力?也許這是他們所關心的;不知道
,但這樣的改變令我欣喜倒是事實。

誠品這個月的月刊宣傳手冊中,有一篇由中華民國設計師協會理事長尹
立(Aaron Yin)所撰寫的「設計城市的文化內涵」,其中提到「當我們
複製別國浪漫多情的街景,除了獵奇而引人一窺究竟,有哪些特殊性可
以令人一再造訪,甚至願意久居?我想就是觀察一個城市是否具有文化
氣質的指標。」這樣的說法讓人更進一步的思考在這些炫麗的外表所帶
來的愉悅後,還欠缺著什麼;除了硬體的充實外,所欠缺的大概就是具
有超越單純加成作用,而能將這華麗衣裝的城市昇華成為超越僅止於觀
景聖地的靈魂了。除了硬體的現代化程度外,高雄與其他大城市的差別
在哪呢?大概就是文化素養了,就算能夠舉辦相等盛大的文化饗宴,但
想必參與的市民比例也不一定會相同吧。尹立文中提到,「高雄有全台
灣屬一屬二的美術館,及全世界屬一屬二的科學工藝博物館,我們擁有
最恢弘的硬體建築,卻不見得能激起民眾對於藝術的熱情與參與,更害
怕僅是淪為文化消費的商品。」─相當一針見血的見解,這種狀況或許
也是與過去長期以來的文化沙漠互為因果,不過如今分歧已沒有往日明
顯,也許喚醒市民的意識,才能在這已經成功一半的城市改造中更進一
步的推動巨輪繼續前進。

突發奇想的飛來幾筆,如果高雄有個高度了解這個城市,並且有著具體
方針,腦中存在著一個可以實現的理想城市樣貌,並且具有足夠的獨立
性、創造性的治理者,一個超越解決問題的治理者;那麼這個城市也許
才有機會跳脫庸俗的行列。或許發給市民一張IC卡,能夠儲值用來購買
各類物品,類似交通性IC卡儲值卡片,同時也能夠紀錄市民買書、參與
各種書店讀書會、研討會、及至各類藝文活動的情形,然後與以適度的
節稅優惠如同抵銷市民對於文化建設的付出,這樣的舉動大概有機會能
夠提升市民對於文化的參與度吧,同時也建立一種文化的特色;當然這
只是個很粗操的想法,讓有才能的人思考如何讓人打從內心開始親近文
化活動的策略吧。不過始終,這些進階的活動大概也都必須建立在經濟
來源無虞才能繼續發展的社會活動,也因此經濟這個務實但是不討我喜
歡的問題果真還是很重要的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aron.K.C. 的頭像
    Baron.K.C.

    The Lost ShangriLa - Le ciel bleu profond - Keep Walking, Traveler25

    Baron.K.C.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